文章

上樓梯

  上樓梯           太極樁法中有「行樁」的練法,有效地把修練的內容融入生活中。常常有患膝關節痛的學員問我,練太極拳能否幫助上樓梯?答案是肯定的。其原理與「行樁」相近,只是對體能的要求較高一點而已。具體的運作方式點列如下: 1. 單腳升起放在梯級上,全掌必須與地接觸。 2. 摺疊寬關節,身體前傾一點,全身重量盡量落在前掌湧泉穴上。 3. 放鬆腰跨、大腿和小腿,讓重量下沉至腳底,借助其反彈的動能,通過身體,直至頭部,微收下頜,把頭頂百會穴向上和微向前領,引體上升,同時把重心腿之膝關節向後挺直。完成一級後換腳重覆以上三項。 4. 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膝蓋都是空着的,最吃重的地方就是大腿和小腿,這種練習法可以提升腿勁,當腿勁強化後,也要放鬆,只讓其內部結構承擔身體的重量,肌肉都不需用力,也不易感到疲勞,膝蓋也可得到䕶養和強化,把膝痛治好! 5. 若以幔速進行,呼吸和心跳也可保持平穏。      我也曾經以此法測試效果,爬了二百多級的樓梯,沒有一點疲累的感覺,只是心率提升了大約 10% , 頭上有點汗罷了!此法亦經過不少學員們的驗証,可以解決他們日常生活的難題,亦增加了鍛練身體結構的機會,值得推廣!

氣沉丹田-淺談逆腹式呼吸法

   ............ 腹式呼吸法一般有兩種: 其一為「順腹式呼吸」,吸氣時要把腹部向前凸起,橫膈膜因而下降,增加了胸腔和肺部的體積,把空氣吸入直至胸腔與腹腔的氣壓平 𧗾 為止,當腹部收回,會把橫膈膜上推,令胸腔和肺部體積減少,壓力會把空氣呼出直至胸腔與腹腔的氣壓平 𧗾 。   當進行「逆腹式呼吸法」,吸氣時也是要讓橫膈膜下降,但腹部是內收的,呼氣時,腹部回到原位便可。這種特別的呼吸法是有養生和強身的效果的,因為每一次呼吸,我們在收細腹腔體積的同時,以橫膈膜下降來增加腹腔和全身內腔的氣壓,這樣就可按摩腹腔內的器官和身體的內腔,包括筋膜、血管、淋巴等組織,有活化和排毒的作用。身體內腔時常充盈也會強化其結構,增加其整體的彈性,形成如氣壓彈簧般的功能,應用於對抗外來的擊打,詳情請參閱「彈簧力」一文。   道家的內丹術,便是以此法來「調息」以達到煉「氣」的果效。太極拳練對了,是會自然地形成逆腹式呼吸,只是,我們不刻意把腹部內收,而是讓腹部輕輕的定住,無論呼氣或吸氣也不動腹肌和胸肌,也不以呼吸去配合動作,一切順其自然,橫膈膜的自然升降,便能產生逆腹式呼吸的作用。這就是太極拳能養生和健體的原因之一,這也是區分太極拳和太極操的其中一項元素,因為一般用力的運動模式都是採胸式呼吸的,其養生和健身的功效便極其有限!   文章摘自曾耀明著太極拳術筆記 ( 增訂版 )

靜觀太極拳 Mindfulness Based Tai Chi Chuan (MBTCC)

靜觀太極拳  Mindfulness Based Tai Chi Chuan   (MBTCC)   MBTCC  包含五個  TCC  基礎訓練和一個八式簡易太極  (8FETC) 。  TCC  基礎訓練包括站樁、坐樁、臥樁、行樁和轉腰功。這些訓練的目的是幫助參與者調整他們的身體、呼吸和精神。  8FETC  是一組八個連續動作,源自傳統的楊式太極拳  85  式。它在保留 TCC 核心精髓的同時,顯著降低了太極拳練習的難度。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可以輕鬆學習和練習。參與者應該能夠在日常生活上採用它,以培養「正」、 「鬆」和「靜」的核心  TCC  本質。最終,通過對上述組合的適度練習,參與者應該能夠獲得額外的能量( 氣),並能在身體中 𣈱 順周流! 視頻 8FETC 觀賞版(正面)   https://youtu.be/pLgCkl89o7g 視頻8FETC 觀賞版(背面) https://youtu.be/IqC-SR9o7Pg   8FETC  的特點   1.  易學易記: 學習所需時間為  8  節課,每節課  50  分鐘。 2.  節省時間: 完成一組動作所需時間約為 4 分鐘。 3 、節省空間: 空 間要求低於  1.5  米  x 1.5  米。   招式名稱: 起勢 倒攆猴 ( 右 + 左) x 3 攬雀尾 - 掤捋擠按 ( 左 + 右 ) 雲手 ( 左 x2+ 右 x2) 玉女穿梳 (左 + 右 ) 斜角 金雞獨立 (立左 + 立右) 摟膝抝步 ( 左 + 右 )  合太極 ( 回到原點) 鍛練目的: 1.      體驗肢體重量的內外流動。 2.      垂直轉動脊椎以鬆開頸、肩、手臂和髖關節;體驗左右虚實轉換産生動能。 3.      運動髖關節之開合,以弓步和坐步體會...

TCC “Song” 鬆

圖片
  TCC “Song”  鬆   1.          要鬆先要心靜,精神專注,才能覺察身體的狀態。 2.          要鬆先要端正。端正後找平衡,這平 𧗾 跟一般情況不同,是不倚靠肌肉輔助的結構性平 𧗾 。 3.          要鬆着運動必須懂借力(重力流動、運動力學)。 4.          在平衡狀態下肌筋骨重量下沉,拉鬆關節和筋膜,形成筋膜張力,是可以被察覺的能量,稱為氣感。 5.          要全體地鬆,全身每段、每節都鬆。隨時逐節檢查。 6.          要全程地鬆,在每式間隨時暫停檢視。 7.          要從上向下鬆、又從下往上鬆、在做高難動作時要鬆、在持重物時要鬆。 8.         在與人接手時保持接觸點恆定的鬆,不丟不頂、不扁不抗!   應如何練「鬆」? 文章摘自曾耀明著《太極拳術筆記》   人要放鬆肢體,必須建立大腦神經和肌肉的溝通關係,這與人際關係的建立很相似。溝通的關係始於互柤認識、繼而多加接觸交流,慢慢彼此便熟絡起來!站樁是很有效的方法,每天花半小時,安靜地去跟全身肌肉溝通,了解身體各處的鬆緊狀況,好讓大腦取回對肌肉的支配能力。用力的習慣,是自小便養成的,無須建立甚麼關係,也可做出用力的動作,相反,要去除用力的運作模式,是要經過鍛煉才成。 一旦取得放鬆的感覺,只要常常溝通,慢慢地,放鬆的習慣便養成,在練拳和推手中時刻保持着這感覺,直至這運作變得自然。可以説,求「鬆」,開始時意識要能專注於「放鬆」上。不過,一旦「鬆」的感覺成了自然,...

TCC “Accurancy” 正

圖片
  TCC “Accurancy”  正 站樁和拳架每一勢的結構要端正     1.         頭頸:虛、靈、頂(百會)(微收下頜)、舌舐上顎、頸輕貼衣領。請多注意所用的助動詞!   2.         肩膊:肩膊要舒張下沉,胸腔鬆開,兩鎖骨拉平,中央的天突穴上領、胸背放平拉闊、肩胛骨向下沉   ,與天突穴輕輕對拉!   3.         手肘:手肘舒張,手臂重量沉向肘、再墜向地。兩腋如夾雞蛋,保持它不壓破也不掉下。   4.         手掌:手掌與前臂是平放的,除了在招式特別要求(如針勾或壓腕),手腕都不向前或後彎。握拳時要空心、鼓腕!做掌形時手指都是舒張放鬆的,虎口打開、其餘四指露逢、手背微弓如扶一籃球。   5.         腹部:將胸腹後移,直至腰椎調正至其自然彎度,腹部肌肉要放鬆不收緊,但亦不能隨便鬆懈而令腰椎變形!放鬆尾閭使之向下沉、以其重量定住腹部和腰椎的位置!   6.         胯部:髖關節微微後坐,讓大腿骨上方後移。   7.         膝蓋:鬆膝並將膝關節微彎,膝蓋前移,這時大、小腿骨應成一直線,不再是一個負角,這是平行步時的要求,但隨著拳勢移動,髖和膝關節的位置和角度都會產生變化,原則上,膝蓋都盡量不要超過腳趾尖,膝蓋亦盡量要與腳掌對齊(圓襠)。   8.      8.     腳掌:五趾舒張平放觸地,重心放在湧泉,使腳心吻地。

Tai Chi Twisting Pose

  五、太極轉腰功  Tai Chi Twisting Pose    1.          以站樁姿勢和要求作預備式 2.          肩膀下沉,手和肘放鬆下垂並懸於身軀兩側,手指舒展但不用力伸直。 3.          重心移向左腿,重量落入左腳湧泉,身軀的中心線也偏向左邊。 4.          以中心線為圓心,身軀的左邊包括肩、胯和膝形成一重心軸向前旋轉,右邊的肩、胯和膝向後旋轉。 5.          旋轉時,左臂被帶動向前和向上盪起,右臂則向後和向上盪起,被帶動的手臂會因引力而下落,拍打在身軀上。 6.          前手掌(左掌)要落在右髖關節上,而後手背(右掌背)要落在骶骨上。 7.          注意旋轉時,頭部一直朝前不旋轉,膝蓋的方向亦只限於向前和向後,不會跟着身軀中心線旋轉。 8.          完成一次拍打後,把重心由左移到右腿並重覆旋轉和拍打的動作。 9.          練習此功時要盡量放鬆,利用旋轉身軀時的離心力去拉開肩頸髖肘的關節。 10.       視頻示範 :  https://youtu.be/wW_2px_14tc   Tai Chi Twisting Pose    1.        ...

Tai Chi Walking Pose

四、太極行樁  Tai Chi Walking Pose   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行動中的樁法。古代的文獻中,有「行禪」的記錄和講解。到了近代,這也是一種流行的禪修方式。「行樁」與襌、道的步行修練相似,亦是太極拳鍛練格體的工具之一。 「行樁」的具體運作點列如下:   1.          以站樁的姿勢和要求作預備式。(詳情請參閱有關太極站樁的篇章); 2.          全身放鬆並把重量由原本平均分佈於兩腿變成灌注於其中一腿上,此腿便成為實腿,當實腿的重量下沉時,會把虛腿輕微上浮,並能自由擺動; 3.       把頭頂百會穴向上和微前領出,盤骨的重量會帶動身體向前傾出,此時釋放虛腿向前擺動的能量,讓其往前踏出,腳掌與地接觸; 4.       穩定後即把全身的重量灌入此虛腿上,緊記放鬆腰胯、大腿和小腿的肌肉,也要空着膝蓋,不讓它吃重; 5.          原先的實腿此刻便轉換成虛腿,重複第 3 點,直至雙腿虛實交換,不斷循環便成了。   太極拳架本身就是活動的樁,「行樁」其實就是拳架的移步法。設立「行樁」只是把拳架的內容簡化,以適應不同人和地的需要。在未學會拳架或客觀環境不方便的情況下,習練「行樁」是可以收到一些練拳的功效,而且又可融入日常生活中,增加練功的機會。對於身體較虛弱或是大病初癒者,更可視為一種加快康復的療法。我亦曾用此法幫助下肢無力的人士復原。   我曾特別到附近的郊野公園測試「行樁」,用了 25 分鐘行了大約 1250 米。由起步到結束時,心率下降了百分之十左右,跟着安靜坐下片刻後,心率再降了百分之十,步行全程都是專注在兩腿的虛實流動和深長的呼吸,感覺恬淡自在,也覺察到有平時練拳架後全身滿載能量的感覺。這樣練習對身、心都有很充實的鍛練。 Tai Chi Walking Pose  As the name suggests this is a ...